南昌工学院天工蓝青创实践队走进分宜县:追寻宋应星足迹 解码《天工开物》的古今回响

发表时间:2025/07/03 11:35:44  浏览次数:9  

为探寻古代科技文明脉络,传承非遗文化精神,南昌工学院天工蓝青创实践队伍于6月30日抵达江西省新余市分宜县,以“寻找宋应星的脚步”为主题,开启为期数日的文化调研活动。分宜县作为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故乡,《天工开物》中“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印记早已融入城市肌理,实践队一行在实地走访中深度感受传统科技与现代文明的碰撞。

一、初抵分宜:天工元素浸润的文化现场

踏入分宜县,实践队员便被街头巷尾的“天工”符号所吸引:路灯设计融入《天工开物》中的器械纹样,建筑外墙上的浮雕再现了书中“冶铸”“锤锻”等工艺场景,浓郁的文化氛围让队员们直呼“仿佛翻开了活态的古籍”。

队伍首先来到天工开物广场。在广场的一边,宋应星手持书卷的青铜雕塑目光深邃,雕像的对面是截取的《天工开物》相关文字内容,广场四周环绕着按《天工开物》记载还原的水车、龙骨翻车、陶瓷窑炉等模型,微风拂过,模型齿轮的轻响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工匠的智慧绝响。

队员们驻足于《天工开物》序言石刻前,诵读“盖人家日用而不知,叩之则其来如响”,字句间对民生科技的关注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宋应星“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当文字变成眼前的雕塑和模型,突然理解了‘科技遗产’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活在土地里的基因。”实践队队长李同学感慨道。

二、田野调研:从古籍到现实的文化生命力

为了解《天工开物》文化在当代分宜的影响,实践队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在广场随机采访中,退休王老师说:“宋应星在书里写过‘夏布织造’,现在我们县的夏布工艺成了国家级非遗,年轻人还把它做成了文创产品,这就是老祖宗智慧的延续。”不少居民提到,当地中小学常组织学生参观天工开物文化园,“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宋应星是分宜的骄傲,知道他写的书里有好多造房子、做农具的学问。”

调研还发现,分宜县正以《天工开物》为文化IP,推动“科技+文旅”融合:不仅复原了书中记载的“煤炭井下通风”等古代技术场景供游客体验,还开发了“天工开物”主题研学课程。一位文旅部门工作人员向队员展示了数字化互动装置:“通过AR技术,游客能‘参与’明代工匠的制瓷流程,让古籍里的工艺‘动’起来。”

三、古今对话:在传统智慧中汲取前行力量

“这次调研让我们看到,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让古人的智慧回应当下的需求。”实践队指导老师表示,分宜县将《天工开物》中“巧夺天工”的造物精神转化为现代创新动力,这种“古为今用”的实践,正是三下乡活动希望挖掘的核心价值。

据悉,实践队后续将走访分宜县博物馆、古代矿冶遗址等地,进一步梳理宋应星科技思想对当地产业的影响,并计划通过短视频、图文手册等形式,向更多人传播这份跨越四百年的“天工”智慧。

当暮色降临,天工开物广场的灯光照亮宋应星雕塑的轮廓,实践队员们手中的调研笔记已写满感悟。从《天工开物》到当代分宜,科技与文化的接力从未停歇,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