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子打造创新平台:解锁流体力学教育新路径
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的热潮中,桂林理工大学一群青年学生组建的 “流动未来” 团队,以创新姿态闯入流体力学教育领域。他们研发的一体化流体力学培训平台,不仅破解了传统教育的痛点,更成为青年学生提升创新能力、投身工程实践的 “孵化器”。 正如团队负责人李盼所言:“我们的平台不仅是教学工具,更是激发创新火花的‘孵化器’,学生在这里可以自由验证设想,真正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创新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这支以本科生为核心的团队,瞄准传统流体力学培训 “平台稀缺、周期长、实践脱节” 的三大痛点,历时 3 年研发出 “实体装置 + 虚拟仿真软件” 融合的教学平台。团队负责人李盼带领成员自主攻克技术难关,获得 48 项专利(含 17 项发明专利),其中《可电脑操控的自循环静水压强传递演示实验装置》等成果,通过 PLC 控制系统和三维可视化技术,让学生远程操控实验、实时采集数据,将抽象的流体力学原理转化为 “可触摸” 的实践场景。
团队独创 “五步教学法”,从基础理论实验到综合创新培训层层递进。在重庆大学等 33 所高校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平台模拟 “管道泄漏检测”“动态水压控制” 等工程场景,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实训。例如,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设计的虚拟仿真课程,使 50 名员工实操效率提升 83%;与诸暨中森绿化合作的培训,让 80 名技术人员掌握珍珠岩吸水荷载计算等关键技能,有效对接产业需求。
作为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参赛项目,团队以 “低成本、高效能” 模式打开市场 —— 培训周期仅 4 周(传统模式 16-18 周),费用 2500 元(仅为国际竞品 1/4),已与 24 家企业达成合作,带动超 1000 人就业。他们的成长路径充满青年担当:36依托学校国家级实验室资源,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产品;通过参加中国环博会、搭建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推广,实现 “从校园到产业” 的跨越。团队成员横跨环境、计算机、会计学等多专业,用跨学科协作证明:青年学子不仅是知识接受者,更是创新生态的构建者。
从实验室里的创意到全国市场的认可,“流动未来” 团队用行动诠释了青年创新的无限可能。他们搭建的不仅是一个教学平台,更是青年学生通往工程实践与创业梦想的桥梁,为 “以赛促教、以创育人” 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