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物馆到短视频:一场跨越时空的武当文化接力

发表时间:2025/07/01 14:39:30  作者:杨学婕  浏览次数:67  

(通讯员 杨学婕)热浪袭人,武当博物馆内涌动着一股青春的创作浪潮。6月27日,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博承典·影续华章"志愿团的12名师生,依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平台,深入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域,通过影视创作的创新形式,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路径。这场由青年学子主导的文化实践,不仅展现了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

盛夏的武当山,气温直逼30多度,却挡不住这群青年学子的热情。他们用汗水浇灌创意,用专业精神点燃文化传承的火种。为了“复活”武当故事,他们做足了功课:一头钻进历史文献堆里深挖细掘,追着博物馆专业讲解员刨根问底,只为精准捕捉武当文化的灵魂与脉搏。在此基础上,团队围绕"文物守护"主题,精心策划了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创意短剧。剧本以导游讲解失误为切入点,通过拟人化的"器灵"角色,以轻松幽默的叙事方式展现文物背后的文化密码。

短剧主角合影留念

在拍摄过程中,团队充分发挥艺术设计专业优势,运用电影级制作标准完成创作。场景设计团队根据馆藏文物特性,结合光影变化与空间布局,打造出兼具历史厚重感与视觉冲击力的拍摄场景;摄像团队运用多种专业手法,多角度展现武当文物之美;主演团队则通过生动演绎,将文化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

志愿团成员拍摄现场

拍摄现场成了“吸睛”磁场!游客们纷纷驻足,看得津津有味。志愿团队见缝插针,把拍摄间隙变成了生动的“文化小讲堂”。“这种拍摄方式,让我们又额外学到了很多文物知识!”一位游客边看边赞叹。团队成员小滕一边调整镜头一边兴奋地说:“每一次取景框的选择,都是我们和武当文化的一次全新对话。我们想用专业的影像语言,让这些国宝真正‘活’起来,让每个人都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后期制作负责人小林介绍,团队运用专业剪辑软件,通过节奏把控、色彩调校、音效设计等技术手段,将文化内涵与视听语言有机结合,力求打造兼具艺术价值与传播效果的精品力作。

短剧拍摄现场

这种"内容创作+数字传播"的创新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更通过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了文化传播的精准触达。

这次“三下乡”活动,是武昌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课程思政的生动实践。把专业课堂搬到文化遗产保护最前线,学生们在汗水中锤炼了真本事,在创作中筑牢了文化自信。他们不仅为千年武当注入了澎湃的青春动能,更探索出一条高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活化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路径。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浪潮里,这群青年正用镜头和创

查看评论[0]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