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惠乡村·青春筑梦科技行——武工智能院学子深入宣恩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
当夏日的晨光穿透武陵山间的薄雾,宣恩县椒园镇玉龙社区的村民们迎来了一群特殊的“科技使者”。2025年7月1日,武昌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智惠乡村·科技科普推广先锋队”实践团的8名学子,带着无人机、3D打印机和精美定制的小礼品,跨越600里山河,将前沿科技的火种播撒在鄂西群山深处。这支由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机器人工程专业学子组成的青年先锋队,在两位指导教师的带领下,以科技为笔,以乡野为卷,书写了一场赋能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
活动一:智慧课堂点燃乡村科技火种
7月1日的玉龙社区村委会比赶集日更显热闹。三十余名村民早早聚集于此,其中既有白发苍苍的党员先辈,也有满脸好奇的孩童,共同期待着这场“家门口的科技盛宴”。
上午十点半,智能灌溉系统三维动画在投影屏上亮起。土壤湿度传感器如同大地的“神经末梢”,将墒情数据实时传递至云端;手机APP轻点几下,模拟田间的滴灌带便精准出水。“这套系统能节水40%,每亩茶园每年省下40吨水!”主讲队员甄梓豪的解读引发阵阵惊叹。一位老农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认真记录:“我家五亩茶园,按这么算一年能省200吨水,这可是真金白银啊!
第二位出场的严文杰同学,围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重点介绍了无人机植保和智能农机。他将无人机比喻为农田的“空中卫士”,展示图片说明其能高效、均匀、精准地喷洒农药,大幅节省时间。他列举数据:无人机植保可提高农药利用率至70%以上,节省农药约30%,并降低农民接触农药的风险。接着,他介绍智能农机如同“聪明农夫”,配备传感器和导航系统,能根据土壤和作物情况自动调整耕地深度、施肥量等作业参数,实现耕地、播种、施肥、收割的高效精准作业,提高产量并节省人力物力。讲解后,面对村民关于设备价格的提问,严文杰回应称国家有补贴政策,设备价格也在下降,长远收益大于投入,获得村民认可。
下午,村委会广场变身露天科技馆。无人机呼啸升空,在队员张德朗的操控下完成低空巡弋、定点悬停等动作,实时传回的农田高清影像让村民连声叫好。“让我试试!”周围的孩童们也兴奋得跳了起来,有的鼓掌欢呼,有的大声喊着:“太酷啦,我长大后也要玩这个!”父老乡亲们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
科技展示中,黄佳琪同学通过现场操作3D打印机,向村民直观展示了智能制造的神奇魅力。她先用通俗易懂的"塑料编织"比喻解释打印原理,随后实时演示了齿轮从数字模型到实体零件的转化全过程。当好奇孩童提出对动物模型渴求时,她立即调整参数打印出一板小鸭子,让村民亲眼见证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刚出炉的小鸭子还带着余温就被递到茶农手中,现场响起阵阵惊叹声,这场"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展示成为当天最受欢迎的互动环节。
在村委会的一角,投影屏幕上“农用天文地理与腌制品科学”的PPT标题格外醒目,队员吴敏捷正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为村民们打开知识的新大门。“大家看,这张星图里的北斗七星,不仅是天空的指引,还藏着农时的秘密!”他一边滑动着PPT,一边指着图片,详细介绍如何通过观测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判断播种和收割的最佳时机,结合宣恩当地的气候特点,将抽象的天文知识转化为实用的农耕指南。随后,PPT切换到腌制品保存与制作方法的内容。“咱们平日里爱吃的腌菜、腊肉,保存和制作都有大学问。”吴敏捷指着PPT上的对比图,解释传统腌制方法中亚硝酸盐产生的原因,“但只要掌握科学方法,既能保留风味,又能吃得健康。”他用PPT中的动画演示了低温控菌腌制法的操作步骤,还特别标注了不同腌制品的最佳用盐比例和腌制周期。
面对村民们提出的“腌菜长白膜”“腊肉发霉”等实际问题,吴敏捷立刻调出PPT中对应的解决方案页面,耐心解答:“坛沿定期换水,再加点高度白酒杀菌,就能有效防止白膜产生。”讲解结束时,不少村民掏出手机拍摄PPT上的关键内容,还有人拉着他询问更多细节,现场学习氛围热烈。
活动二:茶田实践叩问产业升级之路
告别讲堂,团队深入千亩生态茶园躬身实践。学生在老茶农指导下学习传统采摘技法,汗透衣背间发现产业痛点:茶农日均巡山步行超15公里,高山引水浪费率达35%。团队当即在田埂召开现场研讨会,提出“无人机集群巡园+智能监测网”解决方案,并针对梯田地形设计灌溉设备模型。翠绿茶垄间的泥泞脚印与热烈讨论,勾勒出科技赋能传统农业的生动图景。
活动三:智造工厂淬炼报国匠心
7月2日晨,团队走进宣恩工业明珠——兴龙工具制造基地。恒温车间里,数控机床闪烁着幽蓝冷光,金刚石砂轮在钻头上打磨出螺旋曲线。“刃径误差需控制在0.01毫米内,相当于头发丝的七分之一。”技术主管的讲解让学生们屏息凝神。当得知这些钻头远销海外,用于高铁关键部件加工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特种涂层实验室,工程师揭秘了“钻头延寿术”: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形成钛合金保护层,使工具寿命提升三倍。“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拖拉机,更需要会编程的农机工程师!”企业负责人的一席话引发深思。有队员轻轻触摸刚下生产线的钻头,金属的余温从指尖传至心底:“从前课本里的热处理曲线,此刻正在为中国制造淬火!”
此次“智惠乡村·科技科普推广先锋队”实践活动,为宣恩县椒园镇玉龙社区带来了前沿科技与知识活力。高校学子以青春之力,在乡村土地播种科技火种,既为村民送去实用技术,又在实践中锤炼自身。
这是对“三下乡”号召的生动响应,大学生们跨越山海,在田间地头、在村委课堂、在智造工厂,搭建起城乡科技交流的桥梁。于乡村而言,是科技赋能产业、守护健康的新契机;于学生而言,是走出书本、触摸现实的成长课堂——在汗水中理解乡土艰辛,在创新里探寻振兴路径,价值观与责任感同步升华。
当青春智慧与乡土需求深度交融,科技星火正点亮乡村振兴征途。期待这份实践成果持续生长,也盼更多青年以担当为笔,书写城乡共荣、科技助农的崭新篇章,让青春力量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蓬勃动能!